Tuesday, January 12, 2010

腧穴学手记

·腧穴的命名~腧穴命名意义曾作如下慨括:“经曰:肉之大会小会,谓经气孔穴,如水流之行溪谷也。言其所归也。渊、泉,言其所也。狭者沟、渎浅者池、渚也。市、府,言其所聚也。道、里,言其所由也。室、舍。言其所居也。门、户,言其所出人也。尊者为阙、堂要会者关、梁也。丘、陵,言其骨肉之高起者也。,言其骨之空阔者也。,言其气之传输也······。”言简易,深得命名要旨。

~穴“”(字眼)带有,去水湿的含义。

~疾病顺序的过程--皮--肌肉--筋骨--腑--脏。

~掌握治疗时,所考虑络穴~ 原穴(主要穴位,慢性病)。~络穴(表里经)。~郗穴(急性病)

········~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人体生理功能腧穴命名:承浆、承泣、听会、劳宫、关元等。

·气血脏腑功能来命名:如气海、血海、神堂、魄户、魂门、志室等。

·治疗作用来命名:如光明、水分、通天、迎香、归来、交信等。

·人体部分和经络分属阴阳来命名:

·内外分阴阳来命名,如阳陵泉(外)、阴陵泉(内)等。

·以腹背分阴阳来命名:如阴都(腹)、阳網(背)等。

·以经脉交会分阴阳来命名,如三阴交(阴经)、三阳络(阳经)。

·针灸须知忌~血液感染,糖尿病,白血症,贫血(面色苍白),经期间,雷雨交叉。

·十二经气血之多少~经脉既为血气通行之道路,故在十二经脉中所分配之气血多少。《素问·气血行志篇》
太阳多血少气 少阳少血多气 阳明多血多气
少阴少血多气 厥阴多血少气 太阴多气少血。

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
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阳湿土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一类腧穴,由于主治功能不同,各有其特定的名称和含义。
·特定穴,包括四肢部的五腧穴(井、荥、输、经、合)、六腑下合穴、络、郄穴、躯干部的脏腑腧穴、募穴、以及各经之间的交会穴、八会八脉交会穴。

1)五腧穴
~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总称五腧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经络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所,所,所,所,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指水原;喻小水;为深渠;是经过;而所归为

输穴多数在关节后面,可治关节的病证。

~五脏有病,寻原穴
~旧疾先针原穴后络穴

~六阳经五腧穴与五行···· 阴经的井属阳经的井属

~阴经······输(木)经亦是原穴

·阴井(木》火》土》金》水
·阳井(金》水》木》火》土)(看似相克)主要刚柔相济.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就是说荥穴,输穴多治疗经脉的外周病症,合穴则多治脏腑的内在疾患。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井主下满(满闷,郁满)加上兼证来决定是那一条经出现问题才从中找出原穴

·近代对五腧穴的应用,井穴多用于各种急救荥穴多用以各种热病输穴多用以肢节酸痛五脏病变经穴多用以气喘咳嗽合穴多用以六腑疾患等。

·《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理论,五腧穴按五行属性以生我者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进行选穴,即虚证选用母穴,实证选用子穴。

·补母泻子法······如肺属金,虚则取太渊(土),实则取尺泽(水)。余此类推。

·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成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及合日互用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以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关系)。

2)原穴 ····十二原穴
~原穴与原气有关,原气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络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到根本。原气借三焦之道,贯通运行上、中、下三焦输布到五脏六腑,头身四肢。将三焦运行的原气,其中注留于四肢部分的腧穴称之为原穴。

~原穴既为原气在经脉中留止之处,故较其他井荥经合等穴之功能,尤显重要,就以《难经第六十六难》:“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在六阳经,原穴单独存在,排列在输穴之后,六阴经则以输代原。皆位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临床针灸原穴则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的作用。例如:咳嗽、气喘可取肺之原穴太渊心痛心悸可取心包之原穴大陵等。

3)络穴···· 十五络穴

络穴内容首载《灵枢·经脉》。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穴,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络穴、督脉络穴和脾之(大)络脉,总称十五络穴,以主治各自所属络脉的虚实病证为主,同时也主治本经及表里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及其归属脏腑的疾患

~主要功能是可强表里两经的体表的联系,使各组阴阳经相互沟通。如手太阴络别走手阳明,手阳明别走手太阴。

络穴与本经及十二原穴互相配合应用。称为原络配穴(主客配穴)如:手少阴心经疾患取手太阳经的络穴支正,配本经原穴的神门。········即以发病比较之原穴为主,以相为表里之经之络脉为客

4)背腧穴

~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背腧穴。背腧穴都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

大体上依脏腑所处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Bold

~《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藏刺背,背俞也。”········说明背腧穴接近内脏,对有关脏腑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背腧穴与脏腑的特征联系,在临床上最能反应五脏六腑的虚实盛衰。同时·可用作治疗与相应脏腑有关的五体、五官疾患。如肝主筋,开窍于目,脾主肉等。

~背俞穴与募穴相配,称为属募配穴法,用以治疗有关脏腑病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病治阳”(对治)。意指背腧穴是以诊察和治疗与其相应的五脏病患为主。

5)募穴·······指作幕,与膜通。指脏腑之外的筋膜。为脏腹经气汇聚在胸腹部之所,其命名因其所脏腑而得,故本脏腑募穴不一定在经脉之上。

~五脏六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有关募穴的内容在《难经》中已有记述。《素问·通评虚实论》说:“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

《素问·奇病论》说:“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因为募穴接近脏腑,所以不论病生于内,或邪犯于外,之相应募穴上出现异常反应,例如压痛、痠胀,过敏等反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说明募穴对六腑病证有特征的疗效。

募穴多用于治腑病,如胃病取中脘,胆病取日月,大肠病取天枢等。

·从背阳(督脉)治脏(阴)

·A)从阳引阴(背俞穴)治五脏病····B)从阴病引阳(募穴)治六腑。

6)郄穴·······十六郄穴

各经之郄穴,均在骨肉之交,气血深集之处,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之下

十二经脉及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总称十六郄穴

~郄穴的应用阴、阳有别。阴经(包括阴跷、阴维)的郄穴常用来治疗血症,如孔最治咯血、阴郄治吐血、中都治崩漏等。阳经(包括阳跷、阳维)的郄穴多用来治疗气形两伤的病证。气伤痛,形伤肿。如温溜治头痛、面肿:梁丘治胃痛、膝肿等。

~多用于急症,有输导经气,调整脏腑的作用。

~切、循、按、压郄穴,发现“应动”和·阳性反应,可协助诊断相应经脉及脏腑疾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