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30, 2009

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古今文献论述频多,概括起来不外输注气血、反应病证、协助诊断和防治疾病四个方面。

1)腧注气血~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征部位。
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四肢百所以能维持其正常功能,都需要气、血的滋养濡润

经脉和络脉都是气血输注的径路,而气血的传注输布,是通过经络系统而实现的。

~经络与腧穴本是一体,分之可二,合之为一,腧穴同样具有经络输注气血的功能

~所谓“通营卫”,“溢奇邪”,说明人体气血的虚实盈亏,必将通过经络反映到腧穴。

~《千金方》说“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营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

《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是气血通行出入主要的部分。

2)反应病证~经络反映病证。在疾病的情况下,经络有抗御病邪,反映证候的作用。
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都有各自的病候;或经脉之间的互相转变,如伤寒六经相传;或病变部位的红肿热痛,麻木不仁,范围较大。

腧穴所反应的病证,则仅限于腧穴范围的压痛、痠楚、结节、肿胀、淤血、丘疹,虚陷等现象。
疾病的发生必取决于邪正的盛衰,邪盛则可以导致气血失调、气血失调可以通过经络的功能直接反应于与之有关的“脉气所发”的部位。







~《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类经》注说:“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结聚···指气血凝滞,脉络不通,或由此而形成的硬结等。)这就是素问`气穴论》所说的“溢奇邪”。但这情况的出现并不限定于四肢,临床上更多见于躯干。它反映局部的软组织疾患,如经筋病变;也可以反映脏腑疾患,如期、躯干部的背俞和募穴,是反映脏腑病痛的重要腧穴。







~四肢部的腧穴同样可以反映脏腑病证,如原穴与五脏病,下合穴与六腑病等。







~对于腧穴,近年有不少的新发现,如呼吸系统病证多在中府,肺俞、孔最处出现反应。







~肝胆系统的病证多在肝俞、胆俞、胆囊穴处出现压痛等。







3)协助诊断····人是一个月机整体,体内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是彼此协调统一的。腧穴是人体的一个特征部位。通过经络与机体各部紧密联系,因此某一个组织、器官发生疾病时,也可以通过经脉在相关腧穴上出现异常反应。这种反应的出现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灵枢·官能》说:“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就是利用“荥输异处”诊察疾病。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主要方法。







~望诊、切诊更是离不开经络腧穴。望诊包括诊察络脉色泽,近代多于耳壳视诊。







~脉诊中的切寸口、切人迎、切三部九候、切肾间动气等无不以腧穴作为依据。







~《灵枢·背俞》记载背俞穴的位置与取法。切其所异,作为定向诊知脏腑疾患的重要参考。







~《圣惠方》利用募穴的压痛及局部变异诊断脏腑“痈”、之患。







~四肢部腧穴对部分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阑尾穴出现压痛表明有患阑尾炎的可能,胆囊穴的压痛则有患胆囊炎或胆结石的可能。



×仪器进行检查,如经络穴位测定仪,生命信息诊断仪等,检查有关经络腧穴部位的反应,测定腧穴的点位、和导大电量的变化,有助于诊断虚实的状态。







4)防治疾病~运用各种治疗性刺激作用于腧穴,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


~《素问。五脏生成》说:“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说明腧穴的特点,也指出腧穴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分,而且是邪气所客的处所,也是针灸用以补虚泻实的部分。


早期记载关于用艾灸腧穴预防时疫传染。《扁鹊心书》推崇于艾灸腧穴健身防病。如“灸气海、丹田、关元,各三百壮,固其脾肾。夫脾为五脏之母,肾为一身之根。”充分体现了扶正固本,祛邪却病的学术思想。



近年,利用针刺足三里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特点,用来预防感冒;针刺合谷穴预防腮,按摩中脘、建里,可帮助消化;按摩眼区周边腧穴可恢复眼肌疲劳。


















Wednesday, December 23, 2009

腧穴的分类
人体上的腧穴,大体上可分为阿是穴十四经络经外奇穴耳穴四类

1)阿是穴~不定穴/天应穴/敏感穴。其名虽有异,而其义皆同。

~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敏感)点作为腧穴,称为阿是穴。亦即灵枢篇中所谓『以痛为输』之意也。

近代有研究表明,脏腑器官病变在身体某些部位会出现感觉过敏或压痛,而刺激这些部位,又可以病患的器官得到改善,甚至痊愈。因此临床上正确使用阿是穴,对于提高疗效有着一定的意义


2)十四经络~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任脉和督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这些 腧穴因分布在十四循行路线上,属于与经脉关系密切,具有主治本经病证作用,而且能反应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
~经穴随着人们的医疗实践,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

~在十四经穴中,某些腧穴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性质和作用,古人因而将其归属于不同的类别,并 有属类的称号,称为"特定穴”。四肢肘、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穴、下合穴;
胸腹部募穴背腰部背俞穴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交会穴

3)经外奇经~凡于经穴以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称为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Bold
奇穴的分布虽然较为分散,有的在则有的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但却与经络系统有着密切联系。
奇穴并不指某一个部位,是由多穴位组合而成,如十宣、八邪、八风、华佗夹脊等。
奇穴主治比较单纯,如四缝治小儿疳积、二白治痔疮,腰奇治癫痫等。

4)耳穴~分布于耳郭上的腧穴,称为耳穴。
~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在耳郭的一定部位出现压痛,或见丘疹、脱屑、变色、变形和皮肤导电 量改变等。可以利用这些现象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及对耳穴的刺激来治疗疾病的作用。

~一般来说,与头面相应的耳穴在耳垂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耳甲腔

输穴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关系

腧穴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关系
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是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学基本理论的重要部分。它贯串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腧穴也不例外。

一)腧穴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部分,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经脉分阴阳,其所统腧穴,亦各随其经而分阴阳两类。


~《难经·七十难》有“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的刺法。
~《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和阴阳就是通过经穴的分经、深浅并运用适当的刺法来达到。
~据《难经》、《内经》所载:阴经和阳经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都有不同的五行所属性。 Bold
~五行的生克关系区分"母穴”和“子穴”,并创用母子补泻法

*腧穴分阴、阳,在五输穴中表现得最为清楚。

二)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说明人体的五脏六腑和十二络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临床观察充分证明,脏腑病者对某些相应经穴出现异常反应。相同刺激反应点或相关点,对相应脏腑的功能活动具有相对特异调整作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和“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千金翼方》说:“凡孔穴者,是联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通过联络系统与人体发生联系,以针,灸方法刺激腧穴,可以“引气远入”,可治疗有关经络与脏腑的病证。

·《针灸问对》说:“经络不可不知,孔穴不可不识。不知经络,无以知气血往来;不知孔穴,无以知邪气所在。知而用,用而得,病乃可安。

·《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是指,脏腑-经络-腧穴三者之间,内外相应,形成一体,不可分割。


·《灵枢·本输》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溜,六府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藏之所溜处········"说出经络、脏腑与腧穴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气血运行、天时气候与腧穴的联系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在机体到经络上内外沟通,具有运行气血,输布周身,濡养各组织器官的作用。

·《素问·气穴论》称腧穴的作用是“以溢奇邪,以通荣卫”。······· 表明腧穴在人体正常时能通行营卫,异常时能反应病痛,在接受针灸等刺激时则能通调气血,怯邪扶正,治疗疾病。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与人存在一种相应关系。而“人”生活于天地之间,其生理、病理的变化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的气血活动且受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以因天时而调血气。充分表明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产生的影响。针灸疗法也应随其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