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11, 2009

经络学说
是研究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联络的通路,是经脉络脉之总称。

~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经络~经有路径之义;络有网络之义

它们以脏腑为基础,分布于周身,通达表里,贯穿上下,互相联络,组成各有所属的独立系统。

经络的组成
经络~是由经络和络脉组成的经脉是直行人体上下的干线,多循行于深部主要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又称正经,即手足三阴(太阴,少阴,厥阴)经、三阳(阳明,太阴,少阳)经;奇经八脉又称奇经,为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
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灵枢·海论》“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


十二经络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十二经络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交。


络脉是经脉横行的分支,多循行于较浅的皮肉部分,其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
别络~即别走邻经之意 ; 浮经~即浮行浅表部分之意; 孙络即·指络脉极细小之分支。(其中主要是十五别络)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

·血气不和,百病万变化而生。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

·人体上气血运行的现象,形成经络概念的客观依据。

·“经隧”可理解作经脉内的通道,与脉道意义相似。

三 经络的作用
经络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一)生理方面~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人体内外上下的通路使各组织器官得到气血温养,并使之互相联系、协调、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诀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二)病理方面~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当外邪侵犯人体,由于经气失常,不能发挥调协阴阳,保护肌体作用,疾病就会发生。病之后,病邪又会沿着经络,自外而入内,逐次传至脏腑。
《素问·皮部论》说:“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也,邪中之,则?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于肠胃。”反之,若脏腑有病,同样也会由经络反映到体表肢节来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通,引少腹·····。心病者·········两臂内痛。脾病者·······脚下痛。肺病者······肩背痛。肾病者········大腹小腹痛。”(说明了内脏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某一部位上。)例如牙龈肿痛,多属阳明胃经热盛所致;目赤羞明,多因肝经风热等等,也是通过经络反映于所属之窍的。
,
(三)诊疗方面~一般疾病在表体某一部位有所反映,根据经络循行的通路,可以诊断出是何经何脏腑的病变。如胁痛、?气。多属肝经病变,因肝经绕阴器、布胁肋。
《灵枢·官能篇》说:“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

(四)治疗方面~经络是发挥药物性能和感受机械等刺激的通路 针灸治病,在经络主要是以针或灸的腧穴上进行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来治疗某部位的病痛。如头痛部分偏后引项背,乃属太阳经,针刺可取手部“后溪”或足部昆仑”穴。药饵内治,以治疗体表肢节的病痛。以经络的引导,疾串的特点,总结出药物的归经理论。

针灸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扑泻等,无不以经络理论为根据。

~针灸治疗,以局部取穴的,以痛为输,发展到根据穴位作用来选穴,在知识上是一个飞跃。

最初阶段的针灸疗法,是以按病痛的局部取穴进行针刺艾灸。即《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输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十二正经····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


~手三阴经的排列是手太阴在前、手厥阴在中,手少阴在后。


手三阴经分布在上肢的内侧(从胸走手)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 五行属金
·手厥阴心包经·····心包············~三焦 五行属火
·手少阴心经········~心············~小肠 五行属火

~手足三阳经的排列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後。


·手三阳经在上肢的外侧。(从手走头)

·手阳明肠经······大肠··········肺
·手少阳三焦经······三焦···········心包

·手太阳小肠经······小肠···········心

~足三阴经指(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经。

足三阴经分布在下肢的外侧。(从头走足)
足太阴脾经·········脾·················络·胃· 五行属土

足厥阴肝经·········肝·················络·胆· 五行属木

足少阴肾经·········肾················络·膀胱·五行属水

~足三阳经指(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经。

足三阳经分布在下肢的内侧。(从足走腹,胸)

阳明胃经···························脾
少阳胆经···························肝
太阳膀胱·········膀胱··············肾

·手太阳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它们的五行属性皆为
·手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它们的五行属性皆为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头面躯干

·手三阴经联系,肺、心包、心三脏

·手三阳联系,大肠、三焦、小肠、三腑。

·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厥阴,再次为少阴

·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手三阴联系胸;手足三阳都联系头,故称“头为诸阳之会;足三阴则联系腹及胸。大致情况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

~《经难》将十二经脉比作河流,而将奇经八脉比作湖泽,支脉络自然相当於输布灌溉之沟渠,周身之筋肉与皮肤,亦同於河流所灌溉之流域。

十二经别~主要作用,在互相表里之阴经与阳经间,出入离合,作为中途联系之通路。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络在胸,腹。头部的重要支脉·十二经别是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的联系。

·十二经脉和十二经别,着重在人体的体表脏腑,以及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和十二络脉,着重在体表体表,以及体表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筋经~全身筋肉按部位分为手足三阴三阳,故称十二经筋

·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筋经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外周连属部。

·十二经筋各起四支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十二·经筋的作用是约束肌肉和骨骼,利关节屈伸
·手足三阳之筋都别头目。手三阴之筋别胸膈足三阴之筋别阴部

·而十二经筋则多是“以痛为俞”取穴法。

经筋与十二经脉不同之处主要五个方面1】经筋依靠经络气血两濡养,也就是说十二经脉支配着十二经筋。2】经脉主运行气血;十二经筋则主要是联络关节骨骼。3】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顺逆皆有;而十二经筋均由四末走向头身‘有结聚散布的特点。4】十二经脉在体腔内各有属络脏腑:而十二经筋却不入于脏腑。5)在临床应用方面,十二经脉多是循经取穴法。

十二络
“络”有联络之意,即联络表里两经。十二经和督任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十五络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

·十五络能起沟通表里灌气血的作用。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正经以外的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奇经不拘于正经那样的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络属关系,亦无阴阳表里配合,因与十二经不同,古称“奇经”

·奇经八脉对十二正经气血有蓄积的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十二经络通过奇经八脉,加强了经与经之间的联系。

督脉·行於脊中,督脉总督诸阳,称为阳脉之海。(手足三阳经都在督脉的大椎穴处交合,如河流汇聚于湖泽)


·督脉与六阳有联系,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


·督脉、任脉及手太阴肺的络穴分为长强、鸠尾、列缺

任脉 ·行於胸腹,统任一身阴脉,古称阴脉之海。


任脉功能~任有两层意思。一】担任、任受的意思。二】妊养的意思。任脉的基本功能有: 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并有营养子宫,促进子宫发育,妊养胎儿的功能,故称“任主胞胎”


·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


·任脉的别络沟通了腹部的经气,督脉的别络沟通了背部经气



·十二正经任督二脉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十四经,共有十五络


冲脉的基本功能~冲,有冲要的意思。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为统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并具有调节月经和促进乳腺发发育等功能,故有“血海”之称,及调节气机升降。

·
冲脉是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足少阴大络起源于肾下,从气冲部出来。

·冲脉与足少阴肾经 相并上行,环绕口唇


带脉
带脉横行于腰腹之间,壮如束带,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它的主要功能是“约束諸经”。因此,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约束。由于带脉出自督脉,行于腰腹,腰腹部又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发之处(冲、任、督皆起于胞中哦),所以带脉和冲、任、督的关系极为密切。

·带脉起于季肋部,环行腰腹一周。

·带脉总束诸脉,健运腰腹和下肢

阴阳维脉

阴阳维脉联系诸阴经诸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

阳维失去维络,就出现阳证,表证,见寒热、头痛、目眩等。

阴维失去维络,就出现阴证,里证,见心腹通,胸胁痛等。

阴跷、阳跷~(跷有轻健跷捷的意思)
·阴跷、阳跷具有主持下肢运动,使人轻健跷捷,并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的功能。
阴跷、阳跷分别主人体一身右左之阴阳
。阴维、阳维,具有维系人体阴阳作用。

·阴跷,阳跷两脉循行,上部均与目相联系。

·阳跷脉和各阳经脉气盛时。表现为精神振作目开而不欲睡

·阴跷脉和各阴经脉气盛时,表现为精神不振目闭而欲睡。
·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寤寝眼睛开合。

·十二经的标本,气街和四海,则加强了人体前后腹背头身上下的风段联系。·经脉的,在四肢末端的井穴
·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
·足·少阴之本交信穴,标部在背俞舌下金津玉液所在。
·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约在三阴交,标在背俞舌本·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

·《灵枢》以寸口脉诊候阴经病证的虚实,人迎脉诊候阳经病证的虚实。

·十二经的标本,气街和四海,则加强了人体前后腹背头身上下的分段联系

四根,即指四肢穴;三结,指经气聚集结在头,胸、腹的一定部位。

·“三结”指头,胸,腹部三部之结。
十二经脉以四肢井穴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

·结者,标者,部位在,皆为经气归结之所。

·《灵枢·海伦》篇以胃,冲脉,壇中,脑四个部位,分别称为水谷海,血海,气海,髓海,并指出了四海个有输注的俞穴。·脑为髓海部位在头与气街相通。

·膻中为气海部位在胸,与胸部,与胸气街相。

·胃部水谷之海,在上腹部,与腹气街相通。

·冲脉为血海,位于下腹部,与腹气街相通。

宗气营气卫气原气。共同构成人身的真正正气

·正气为,邪气为,先病为,后病为

·原气以三焦为通道,分布全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气街《灵枢·动输》说:“四街者,气之徑路也。”《灵枢·卫气》又说:“胸气有街,头气有街,徑气有街”,说明了头·、、胸、腹、徑是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部位。


·气街是指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

·气街在头者,止于,气在胸者,止于膺与背俞

·气在腹者,止之背俞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

·气在胫者,止之气街与承山踝以下。

·分经辩证,主要也是分十二经合为六经和奇经八脉。

·分经辩证,一般以十二经为正经,主疾病之常;奇经为十二经的错综组合

·对脏腑五官来说,取用头面躯干部的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经穴是远取法。

·急则治其,缓则治其

“太阳”之“太”为初始最早之意,“阳”为发扬,亢奋之意。

"太阳”是三阳之“”,主一身之表营卫而应皮毛。为诸经之篱笆

·“太阳”主,为病邪出入门户·《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中风证方用桂枝汤治之,太阳伤寒证则以麻黄汤治之。

·阳明阳气亢奋,是三阳之阖。

·阳明为阖,古阳明必以阖为主。

·阳明病是阳气偏亢,邪热最盛的阶段。

·如邪热内传与糟粕相搏,燥热实和结聚肠腑为阳明病实证

·不大便因阖也,不小便亦阖也·············。

·《伤寒论》指出阳明热证为身大躁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四大症为主要脉证。

·《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少阳病大多见于太阳转阳明的渡过阶段,其病变属半表半里

·少阳是三阳之“”,外邻太阳,内接阳明、介于太阴,阳明之间,职司升降和运转。

·《伤寒论》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太阴是三阴"关"亦为病邪出入之门户,寒邪直中,太阴先伤,病从口入,直侵太阴

太阴病的治法,脾虚寒证以温补为主,宜理中汤四逆汤一类。

·《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耳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少阴是三阴之枢包括手少阴心,足少阴肾。

·少阴病是六经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表现为心肾不足。

·少阴是三阴之“枢”所属的皮部称枢儒

·病在少阴,由于致病因素和体质的不同有从阴化寒的寒化证,还有从阳化热的热化证。

·《伤寒论》说:“少阴之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厥阴是三阴之“阖”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即太阴少阴发展到尽头,是六经病证传变的最后阶段即成厥阴病。
·寒厥治疗宜,热厥治疗宜,宜

·《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虫,下之利不止。”

·针健康人和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是,原来胃弛缓的,可以使受收缩次加强,胃紧张的,可以使之弛缓,这种影响对病人更为明显。

·针刺心经和心包经的神门,曲泽,内关等穴治疗心紊乱获得较好的疗效。

·针刺脾经上的三阴交,胃经的足三里和膀胱经上的昆仑穴,则对心侓紊乱效果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