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的命名~腧穴命名意义曾作如下慨括:“经曰:肉之大会为际,小会为溪,谓经气会于孔穴,如水流之行于溪谷也。海言其所归也。渊、泉,言其所深也。狭者为沟、渎。浅者为池、渚也。市、府,言其所聚也。道、里,言其所由也。室、舍。言其所居也。门、户,言其所出人也。尊者为阙、堂。要会者为关、梁也。丘、陵,言其骨肉之高起者也。髎,言其骨之空阔者也。俞,言其气之传输也······。”言简易,深得命名要旨。~穴“
泉”(字眼)带有,
去水湿的含义。
~疾病顺序的过程--皮--肌肉--筋骨--腑--脏。
~掌握治疗时,所考虑络穴~ 原穴(主要穴位,慢性病)。~络穴(表里经)。~郗穴(急性病)
········~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人体生理功能腧穴命名:如承浆、承泣、听会、劳宫、关元等。·
气血脏腑功能来命名:如气海、血海、神堂、魄户、魂门、志室等。
·
治疗作用来命名:如光明、水分、通天、迎香、归来、交信等。
·人体部分和经络分属阴阳来命名:·内外分阴阳来命名,如阳陵泉(外)、阴陵泉(内)等。
·以腹背分阴阳来命名:如阴都(腹)、阳網(背)等。
·以经脉交会分阴阳来命名,如三阴交(阴经)、三阳络(阳经)。
·针灸须知忌~血液感染,糖尿病,白血症,贫血(面色苍白),经期间,雷雨交叉。
·十二经气血之多少~经脉既为血气通行之道路,故在十二经脉中所分配之气血多少。《素问·气血行志篇》
太阳多血少气 少阳少血多气 阳明多血多气
少阴少血多气 厥阴多血少气 太阴多气少血。
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
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阳湿土
·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一类腧穴,由于主治功能不同,各有其特定的名称和含义。
·特定穴,包括四肢部的五腧穴(井、荥、输、经、合)、六腑下合穴、络、郄穴、躯干部的脏腑腧穴、募穴、以及各经之间的交会穴、八会八脉交会穴。1)五腧穴~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各有
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总称五腧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经络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
出为
井,所
溜为
荥,所
注为
输,所
行为
经,所
入为
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
井指水原;
荥喻小水;
俞为深渠;
经是经过;而所归为
合
~
输穴多数在关节后面,可治关节的病证。
~五脏有病,寻
原穴。
~旧疾先针原穴后络穴
~六阳经五腧穴与五行····
阴经的井属
木,
阳经的井属
金。
~阴经······输(木)经亦是原穴。·阴井(木》火》土
》金》水)
·阳井(金》水》木》火》土)(看似相克)主要刚柔相济.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就是说荥穴,输穴多治疗经脉的外周病症,合穴则多治脏腑的内在疾患。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井主下满(满闷,郁满)加上兼证来决定是那一条经出现问题才从中找出原穴。·近代对五腧穴的应用,
井穴多用于各种
急救,
荥穴多用以各种
热病,
输穴多用以
肢节酸痛及
五脏病变,
经穴多用以
气喘咳嗽,
合穴多用以
六腑疾患等。
·《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理论,五腧穴按五行属性以生我者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进行选穴,即虚证选用母穴,实证选用子穴。·
补母泻子法······如
肺属金,虚则取太渊(土),实则取尺泽(水)。余此类推。
·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成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及合日互用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
以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关系)。
2)原穴 ····十二原穴
~原穴与原气有关,原气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络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到根本。原气借三焦之道,贯通运行上、中、下三焦,输布到五脏六腑,头身四肢。将三焦运行的原气,其中注留于四肢部分的腧穴称之为原穴。~原穴既为原气在经脉中留止之处,故较其他井荥经合等穴之功能,尤显重要,就以《难经第六十六难》:“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在六阳经,原穴单独存在,排列在输穴之后,六阴经则以输代原。皆位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临床针灸原穴则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的作用。例如:咳嗽、气喘可取肺之原穴太渊,心痛、心悸可取心包之原穴大陵等。
3)络穴···· 十五络穴
~络穴内容首载《灵枢·经脉》。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穴,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络穴、督脉络穴和脾之(大)络脉,总称十五络穴,以主治各自所属络脉的虚实病证为主,同时也主治本经及表里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及其归属脏腑的疾患。
~主要功能是可强表里两经的体表的联系,使各组阴阳经相互沟通。如手太阴络别走手阳明,手阳明别走手太阴。
~络穴与本经及十二原穴互相配合应用。称为原络配穴(主客配穴)如:手少阴心经疾患取手太阳经的络穴支正,配本经原穴的神门。········即以发病比较之原穴为主,以相为表里之经之络脉为客
4)背腧穴
~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背腧穴。背腧穴都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
大体上依脏腑所处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
~《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藏刺背,背俞也。”········说明背腧穴接近内脏,对有关脏腑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背腧穴与脏腑的特征联系,在临床上最能反应五脏六腑的虚实盛衰。同时·可用作治疗与相应脏腑有关的五体、五官疾患。如肝主筋,开窍于目,脾主肉等。
~背俞穴与募穴相配,称为属募配穴法,用以治疗有关脏腑病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病治阳”(对治)。意指背腧穴是以诊察和治疗与其相应的五脏病患为主。
5)募穴·······指作幕,与膜通。指脏腑之外的筋膜。为脏腹经气汇聚在胸腹部之所,其命名因其所脏腑而得,故本脏腑募穴不一定在经脉之上。
~五脏六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有关募穴的内容在《难经》中已有记述。《素问·通评虚实论》说:“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
~《素问·奇病论》说:“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
~因为募穴接近脏腑,所以不论病生于内,或邪犯于外,之相应募穴上出现异常反应,例如压痛、痠胀,过敏等反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说明募穴对六腑病证有特征的疗效。
~募穴多用于治腑病,如胃病取中脘,胆病取日月,大肠病取天枢等。
·从背阳(督脉)治脏(阴)
·A)从阳引阴(背俞穴)治五脏病····B)从阴病引阳(募穴)治六腑。
6)郄穴·······十六郄穴
各经之郄穴,均在骨肉之交,气血深集之处,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之下。
~十二经脉及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总称十六郄穴。
~郄穴的应用阴、阳有别。阴经(包括阴跷、阴维)的郄穴常用来治疗血症,如孔最治咯血、阴郄治吐血、中都治崩漏等。阳经(包括阳跷、阳维)的郄穴多用来治疗气形两伤的病证。气伤痛,形伤肿。如温溜治头痛、面肿:梁丘治胃痛、膝肿等。
~多用于急症,有输导经气,调整脏腑的作用。
~切、循、按、压郄穴,发现“应动”和·阳性反应,可协助诊断相应经脉及脏腑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