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上的腧穴,大体上可分为阿是穴、十四经络、经外奇穴和耳穴四类
1)阿是穴~不定穴/天应穴/敏感穴。其名虽有异,而其义皆同。
~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敏感)点作为腧穴,称为阿是穴。亦即灵枢篇中所谓『以痛为输』之意也。
近代有研究表明,脏腑器官病变在身体某些部位会出现感觉过敏或压痛,而刺激这些部位,又可以病患的器官得到改善,甚至痊愈。因此临床上正确使用阿是穴,对于提高疗效有着一定的意义。
2)十四经络~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任脉和督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这些 腧穴因分布在十四循行路线上,属于与经脉关系密切,具有主治本经病证作用,而且能反应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
~经穴随着人们的医疗实践,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
~在十四经穴中,某些腧穴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性质和作用,古人因而将其归属于不同的类别,并 有属类的称号,称为"特定穴”。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穴、下合穴;
胸腹部的募穴;背腰部的背俞穴和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及交会穴。
3)经外奇经~凡于经穴以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称为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奇穴的分布虽然较为分散,有的在则有的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但却与经络系统有着密切联系。
~奇穴并不指某一个部位,是由多穴位组合而成,如十宣、八邪、八风、华佗夹脊等。
~奇穴的主治比较单纯,如四缝治小儿疳积、二白治痔疮,腰奇治癫痫等。
4)耳穴~分布于耳郭上的腧穴,称为耳穴。
~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在耳郭的一定部位出现压痛,或见丘疹、脱屑、变色、变形和皮肤导电 量改变等。可以利用这些现象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及对耳穴的刺激来治疗疾病的作用。
~一般来说,与头面相应的耳穴在耳垂;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